模态测试

测试设备:

LMS 12+通道振动噪声分析仪

激励力锤

加速度传感器若干

测试标准:

GB/T 11349.3-2006 振动与冲击.机械导纳的试验确定.3部分:冲击激励法


测试方法:移动力锤法

典型测试结构:

模态测试

模态测试模态测试

隔振评估

  隔振的目的是为了减小振动的传递。对于工程实践中具体的隔振设计而言,人们最关心的无疑是通过隔振,被保护对象的振动量级获得了多大程度的衰减或控制。在隔振设计时,对系统的结构参数优化设计一般是围绕隔振效率展开的。因此,效果评估指标的确定是效果评估体系的核心内容。完整的效果评估体系应包含两方的内容:一是对系统的隔振效果进行理论分析预测;其次则是对实际隔振效果进行测定。目前常用的隔振效果评估指标有力传递率、插入损失、振级落差、功率流等。一般以力传递率作为隔振效果的理论预测依据。但是对于实际效果的测定,由于力传递率是不易测量的,因而通常采用插入损失或振级落差来评定各种实际系统的隔振效果。

  力传递率:传递至基础的力与激励力之比。


  插入损失:采取隔振措施前后基础响应的有效值之比的常用对数的20倍。

  振级落差:被隔振设备振动响应的有效值与对应基础响应的有效值之比的常用对数的20

  由于工程实际测试时,较容易实现的是振级落差或插入损失,而以上三个评价量与设备和基础之间的阻抗比有关,如下图所示,因此需要根据基础与设备的阻抗比来选择合适的评价参数。

插入损失测试标准:

CJJ/T 191-2012浮置板轨道技术规范

振动测试,频谱分析,频率分析

实际测试时,可采用本公司两个加速度传感器和LMS振动采集仪,同步测量隔振器两端的振动特性,从而得到隔振器的插入损失;或采集系统在安装和未安装隔振器前后的振动特性,从而得到隔振器插入损失;再由设备和基础之间的阻抗比值,选择合适的隔振器评价参数。

振测试现场

隔振分析

上端振动结果和频谱

振动评估

基座振动和频谱

振动分析

浮置板减振评估

1. 浮置板减振测试方法

轨道振动传播引起沿线建筑物振动和室内二次辐射噪声,其振动强度与噪声大小密切相关。浮置板轨道减振降噪措施的主要稚用在于减少振动从轨道结构向沿线环境扩散。在轨道交通沿线环境影响评估时通常以轨旁某测点的振动加速度级为振源振级,同时,为了减少轨道沿线复杂的环境因素对减振降噪效果评价的影响,在轨旁选择测点,并与邻近减振降噪措施的普通整体道床地段进行振动测量对比,直观地评价浮置板轨道减振降噪的效果。例如,在圆形的盾构隧道内,其埋深、周围地质条件和线路情况相似,列车匀速经过两个在隧道壁上高度相同而里程不同的测点,其中一个测点对应的地段采用普通轨道结构,另一个测点的轨道采用减振降噪措施(浮置板轨道)。两个铡点铅垂向振动加速度级的差值就是轨道减振降噪在该地段取得的效果。这个相当于采用间接法评价浮置板道床的振动插入损失。

住建部出台的行业标准CJJT191-2012《浮置板轨道技术规范》附录A给出了浮置板减振效果测量与评价方法。即采用采用间接法评价浮置板道床的振动插入损失。由于是间接法测量,因此测试时取线路条件(包括地质条件、线路曲线半径、钢轨类型、轨道不平顺、轨面状态、隧道断面、隧道埋深、路基或桥梁结构等)、钢轨和扣件类型应与浮置板轨道相同或相似的普通地段作为参照系,应借助参照系相同测点的测量结果,通过比较得出浮置板轨道的减振效果。

检验浮置板减振效果的测点应设在轨旁,不同线路的测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 地下线路:测点设在隧道壁,测量铅垂向振动的传感器安装高度应在轨面1.25m±0.25的范围内;

  • 地面线路:测点应布置在距离浮置板轨道中心线1.50m的路基上;

  • 高架线路:测点布置应在紧临浮置板轨道一侧的桥面,距离轨道中心线1.5±0.25m。

减振效果测量的频率范围宜为1~200Hz,测量的量为铅垂向振动加速度,评价计算的量应为浮置板轨道与普通整体道床比较时分频振级均方根的差值△La、分频振级的最大差值△Lmax,和最小差值△Lmin。减振效果的评价指标应为△La,且将分频振级的最大差值△Lmax为参考量;当在浮置板轨道固有频率附近的某个频程出现△Lmin,并为正值时,△La和△Lmax应减去该数值或分析原因后重新测量。最后轨道沿线建筑物振动或室内二次辐射噪声的测量应符合轨道交通对环境和建筑室内产生的振动噪声标准。


2、振动检测设备:

LMS 12+振动噪声测试采集分析系统

加速度传感器